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与“和”——
车马象仕帅,为什么有的吃肉,有的要吃草,怎样才能顺利地把肉吃到嘴里,怎样让吃草的也甘之如饴呢?这的确需要一种东西让大家对现状都予以遵循。不同的车马服饰可以将彼此区分开,某种仪式可以对这种区别加以强化和确认。按规定你见了他必须跪下来磕头,时间长了只要一看见他你的膝盖自然就会发软,这就是俯首称臣,即表示这七尺肉身就交给他了。
学校里规定学生见了先生要主动问好并行礼,不能直呼其名,这是现代学校礼仪,坚持这样做的学生就是有礼貌的好学生。
礼是什么?都说是周公制礼作乐,其实历代居上位者都有贡献。《礼记》里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毕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是礼仪大国,中国所有文化遗存的每一个碎屑上都可以找到礼仪文化。
礼是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确认,也是对这种距离的具体描述。
日常起居、婚丧嫁娶、宾介君臣每个人应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会一片混乱。先将这种“距离”划定,每个人都认可它并来遵守它,这就是“礼”的理想。如果没有“礼”,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各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不可能平齐,凭什么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各归其位呢?——礼是这样规定的。这是一种虚假的“公平”,但它很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再加上悠扬的乐曲,差不多就是“河蟹”社会了吧?
有子说,礼的本质就是调和,和谐是硬道理;所有的事情都应该遵循和谐的原则。和谐是和谐,礼还是底线,如果逾越了礼,那和谐不要也罢。
社会从来就是不公平的,“礼”是它的润滑剂。从这个角度讲,礼与现代社会的“法律”十分接近,只是法律是靠强迫的,它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机器做保证。礼也是约束性的,但它要求的是大家自觉遵守,因为不具强制性,所以要反复说教。《礼记》里是礼仪规范,《论语》里的礼仪说教也很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礼是由上至下的,礼对居上者更有利,法律更多体现的是下层民众的诉求,法律的理想是保护弱者。
从最高的“道”开始,周公讲德,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到了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只能讲法用法了,礼已经是底线了。老子是讲“道”的,在他看来德仁义礼都只是降低标准之后的无奈选择。
中国规矩多其实就是礼多,虽说是礼多人不怪,历代有损益,但总的趋势是删繁就简。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家乡的日常生活中还能寻到许多规矩,老人出殡日有一项仪式叫“路祭”,我曾经目睹过的一次“路祭”,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傍晚,棺木就摆在村口,子孙亲友依次上前祭拜;高潮部分是几个女婿的拜礼,最繁琐的一个要整整磕够八十一个响头,历时一个多时辰,仪式演绎到后半部分几乎成了一出滑稽剧。
现在是连懂这些“老礼”的人都快死光了。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