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易中天等名人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而大红大紫;“开心学国学”也因其娱乐化的形式使国学走向市井大众;受此影响,一些家长利用假期,拉着孩子奔赴各种国学培训班。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杭州紫阳小学在入学仪式上让学生穿着清朝官服大声诵读“入学三字经”,一时间引起舆论大哗……国学营养不足,如何进补?的确是个问题。
国学不是快餐
在北京成贤国学馆,《教育》旬刊记者曾碰到一位学生家长,她的孩子今年8岁。谈及让孩子学国学的初衷,这位家长表示,她是因为看了类似的电视节目,感觉“收获很多”才送孩子来的。可来后才发现,很多学国学的孩子都比她的孩子年龄小。若以年龄划班,她的孩子本可以上三年级,但老师说她的孩子一点根底都没有,最多只能上二年级。这位家长很是不解。
采访中,虽然很多家长都看重国学对自己孩子品格的教育,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把上国学班等同于上音乐、舞蹈特长培训班了。也有个别家长抱着与人比的心态,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上国学班了,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落后,结果出现孩子哭闹不愿学习的事情。
据一些国学培训班招生人员介绍,不少家长送孩子学国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家长眼里,国学就像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觉得背几首古诗词,涂几笔书法,或买本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便感觉迈入国学之门了。其实,国学是什么,很多家长并不是很懂。有的家长觉得只要给孩子报了名,孩子就会从中受益。其实,这远远不够。
北京成贤国学馆的银汉晴老师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学是人生修养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随着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国学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且,人格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仅靠学校是不能培养好学生的品格的,需要家校协同。因此,国学教育,不仅是学生的事,家长同样需要,只不过内容有所侧重而已。
他建议,父母在送孩子去读国学经典后,自己也应当好好体会经典的意思,回到家后尽量给孩子温习,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熏陶,这一点特别重要。毕竟国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猛补条件尚不具备
尽管目前学习国学的热情剧增,但就国学本身而言,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表示,目前开展的国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国学教育尚需认真探索。
黄朴民认为,目前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集中在:一是师资缺乏足够的知识准备。据了解,现今从事国学教育的老师大都是在文史哲分科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其知识构成和学术素养不免狭而不博、专而不通,尚难以满足国学教育开展的需要。二是在国家正式教学体制里,国学还没有成为正式的一级学科或者学科门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必要保证,导致国学教育的生存、普及、推进、发展乃至繁荣都面临诸多问题。三是国学目前在跟西方学界对话方面还难以找到结合点,西方学科体系中一般只有历史学、文学、哲学等等,这就使得在中西学术交流过程中缺乏坚实的平台。
黄朴民说,推进国学教育,一要打破传统的文史哲分科体系,为国学教育提供良好师资;二要将国学设置为正式的一级学科或者学科门类,从制度上保证国学教育的深入推进;三要引入“大国学”概念,开展边疆舆地学、甲骨文、简帛等内容的教学。
国学不能猛补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学习者并非“老少咸宜”。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说,国学素养只有从小培养,才能见长效,长受益。
这位专家说,国学教育对于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有莫大的帮助,但这一帮助非一日之功就能获得,效果也非一蹴而就,时机也不是何时候都适宜,最佳时段就是童年和青少年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智力发育特点、心理成长特点,特别是机械记忆上有优势,适时对孩子进行国学素养培养,将能使孩子一生受益。
而且,即使同是儿童和青少年,也应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对于四五岁的孩童,可以先有意识地让孩子诵读一些传统的启蒙教育,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以此培养孩子对汉语的感觉,能记住则更好,但不必强求,也可以选择背诵一些唐诗宋词。
年龄稍大一些的孩童,不妨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篇章,家长和老师可以给孩子做点讲解,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孩子,但不能贪多,关键是让孩子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读一些中国古典原著,不一定要求全懂,重在培养兴趣,重在阅读名著过程本身,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国学素养。
这位专家最后提醒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国学素养是件好事,但千万不能急,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不要抱着提高语文考试成绩的实用目的逼孩子硬读,定出硬性指标让孩子硬背,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成都的“满覆盖”
今年8月25日和31日,《成都晚报》分别以“成都中考将增加国学经典内容”和“成都首部国学教材今秋进校园”为题,报道了成都市教育局从今秋开始,将在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计划,从而率先为国学教育进校园加以规范作出尝试。而在此之前,无论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国学馆、读经班,还是一些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教材、教学方法和师资的选择上,除少部分外,大都显得杂乱无章。
按照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实施纲要(试行)》,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将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含职高)的满覆盖。
按规定,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课时安排,可以利用每天的朝会(或午会)时间共读,也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诵读指导)课,或两者相结合安排。成都市教育局强调,各学校(幼儿园)必须安排好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课时,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经典的时间每周不得少于60分钟。
在此之前,成都市教育局首次组织了近30名国学专家、教育专家及长期在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等,对幼儿园、中小学国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编写。
据丛书编写组织者之一、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唐小林教授介绍,整个丛书的体例包括了格言警句、节气、人文成都、经典故事、经典作品诵读等部分。整个教材的选取贯穿了“三自”原则:自然生理,比如《论语》中讲人生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自然地理,着重讲述成都文化、历史风貌;自然时序,着重对节令以及一些传统民风民俗进行介绍。
唐教授介绍说,由于这次国学教育涉及范围小到3岁孩童,大到18岁的高中生,因此,编写者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状况、自然年龄设计不同的主题。如,考虑到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教材的全文诵读部分主要选自《三字经》,字数不超过3000字。因为,从教育规律来看,幼儿园孩子学国学主要是学与人相处之道。由此,编写组提炼出了三个主题:孝、敬、爱。孝即是孝敬父母,敬就是尊敬师长,爱就是爱朋友。此外,还将辅之一些主题活动、礼仪教育等。另外,考虑到小朋友主要喜欢图像、活动的东西,编写组正考虑为幼儿组制作一些国学音像制品。
初中部分主要围绕“文翁化蜀”等一些典故,介绍当地一些地名的来历以及名小吃等;高中段的国学教材则突出“尚勇敢”“图自强”“全大义”三大主题并通过经典故事加以演绎。
市教育局要求教师采用适合国学学习和学生喜欢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采用听读、跟读、共读、背诵、表演等形式,倡导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效果,成都市教育局还按照“以正面鼓励引导为主,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的原则,建立了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评价机制,并考虑在以后的中考、各年级调研考试(尤其是语文学科)中适当增加和渗透国学经典学习的内容。
据了解,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评价工作将与语文课、艺术课、书法课、班团队课及其他学科相整合,与传统节日相结合,采取激励措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校、班级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竞赛、知识问答、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
家庭亦不能缺位
应该说,成都市的做法为国学教育如何进校园树立了一个典范,但稍显不足的,是忽略了家庭这一块。倒是一些民间办的国学馆,反而做得比较好。
据了解,在很多经典诵读班,都有家长参与的活动,主办方会定期邀请一些国学专家或教师对家长们进行国学讲解或辅导。
大庆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王晖认为,在孩子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家长最好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学国学的家庭氛围。
王晖说,在孩子刚开始学习国学时,有一种新鲜感,但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厌烦,因此,家长要引起他(她)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荣耀感。
王晖建议家长,在孩子背会了一篇古诗文后,应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有成就感。家长教孩子读古诗文,要言传身教,大人首先自己要读,家里要有这种文化氛围,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受到熏陶,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国学热到今天,其价值已为国人所共识,但如何吸收,并不容易。一位家长说,现代人往往有很大的胆子,但是没有一颗宽厚平静博大进取的心。要培育学生历史感和责任感,不妨透过喧嚣的声音和厚重的阴霾,从老祖先那里追寻仁爱与道义。而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专家学者,包括家长沉下心来,面对国学这道大餐,细嚼慢咽。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